原标题:民和以学促干快速解决群众工伤赔偿难题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付文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帮我解决了大难题!”边先生紧紧握住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调解员小王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温暖的一幕,正是民和县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的生动写照。
事情还要从今年4月说起。初到工地务工的边先生,不幸在施工首日就遭遇意外,导致脚踝受伤。紧急送医后,工程公司虽承担了5348.38元的医疗费用,但双方在误工赔偿问题上却陷入僵局。
面对漫长的司法程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边先生走进了民和县综治中心。“工伤认定难,赔偿标准不明确,真担心最后拿不到合理补偿。”回忆起当时的心情,边先生仍心有余悸。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正值民和县深入开展学习教育之际,综治中心迅速响应,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联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坐班律师成立专业调解小组。
有着6年调解经验的小王,面对这起复杂案件也犯了难,果断向金牌调解员冶占元求助。这位有着丰富基层司法经验的“调解专家”,以扎实的法律知识和灵活的调解技巧,为案件破局提供了关键思路。
“诉讼耗时耗力,调解才是最优解。”经过多方专业咨询和审慎研判,调解小组决定以调解方式化解纠纷。调解前,工作人员对照法律法规,精准核算出后续治疗、康复及误工等费用约3.6万元。
6月3日,在调解小组的主持下,一场面对面调解会顺利进行。通过专业解读法律条款、清晰说明责任划分和费用明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工程公司一次性支付3.6万元赔偿款,圆满化解了这起纠纷。
“本来只是试试看,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边先生的感激之情,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在民和县综治中心,这样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群众来时愁眉不展,走时如释重负。
如今的综治中心,创新采用“常驻+轮驻+随驻”工作模式,依托全省首创的“AI矛调小助手”,构建起“3+5+N”矛盾化解体系,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枢纽。从工伤赔偿到邻里纠纷,从家庭矛盾到劳资争议,这里的每一次调解,都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自开展学习教育以来,民和县坚持“学查改”一体推进,将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一桩桩矛盾的妥善化解,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落实,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也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融洽。
凯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